田进
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记者

每一次向着未知深海的探索,都要经历无数的考验。科学号上的近百名科考队员和船员,百折不挠,用勇气和汗水换来国际科学领域的话语权,这是一群了不起的人,这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

刘玉良
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记者
就像黎明划破黑夜,当“科学号”上的深潜器在千米深的大洋深处勇敢的探索,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新大陆,这里有无尽的宝藏等待科考队员来发掘。随着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逐步推进,我们期待着像“可燃冰”等越来越多的成果呈现出来,造福人类。
王炜
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记者
有幸随船赴南海,见证了中国科考人的奉献和拼搏。海洋科考受天气影响大,在船表温度70多度的后甲板,科考队员忍受炙烤释放科研设备,首次实现了我国水下机器人和潜标同时作业。

7月23日中午11时,

科学号从厦门港起航。

昼夜兼程,记者跟随“科学号”来到作业海域。

着蓝衣的是我和我同事,着白衣的是首席科学家孙松。

此次出行,“科学号”搭载着“探索”号水下自治式机器人和“发现”号无人潜水器。这次考察,将进一步验证我国自主研制的“探索”号水下自治式机器人的性能,并与“发现”号无人潜水器开展协同作业。 

下午时分,一只小鸟停歇在科学号

探索号水下自治式机器人像一条大黄鱼,长约3.5米,宽和高约1.5米,可以自由在深海游动,最大下潜深度4500米。这是“探索”号回传回来的海底地形扫描图。

夕阳落下,工作人员开始把发现号无人潜水器投入海下。

                         24日一早

                科考队员首先将

             “探索”号调试好

                       并放入海里

这只饭盒将随“发现”号下潜到数千米深的海底

19时,发现号被吊起,准备入水。19时20分,发现在水下开展工作。

25日凌晨5时30分

发现号与深海着陆器

在1200米深的海底首次实现对接

采集完毕,发现号携生物样品返回。“签名版饭盒受强压,缩小很多

今天的晚餐!“科学号”上,由于24小时作业,每日4餐

只有晚上的“科学号”才有时间和星星约会

令人振奋的成绩背后是科考船员的艰苦付出。

在1000多米深的黑暗海底,一个根据预编程自主航行的机器人穿梭而过,能用另外一个机器人在海底准确找到它并跟踪拍摄吗?我国科学家26日在南海做到了!!

大功告成后,大黄鱼探索号的队员和中科院重大任务局局长王越超、首席科学家孙松、首席技术李硕以及我们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的记者一块合影。

晚饭后,船舱外下起了小雨

        雨后天边挂起彩虹

今天有一名科考队员过生日

厨师大哥特意烤了蛋糕

暂泊深圳港锚地甲板右前方是华灯璀璨的“维多利亚港”

点击进入“科学号”,船长带你一起720度探秘南海

有网友留言:这虾煮熟了能变红吗?

为给大家解惑,我们就煮熟了一只。眼见为实,还是白色。

科考队员解释说,由于铠甲虾没有虾青素,因此即使煮熟了也不会变红。

也有网友问我,能不能共进一顿“铠甲虾”大餐。当然不能好不好!这可都是采集回来的样本啊,你们这些个吃货!

至于熟了的这只 ,当然是我自己享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