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拉响脱贫致富曲,走出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临沂市郯城县庙山镇乐泉村,是个历史悠久的“二胡村”。全村120户人家中有96户常年从事二胡、京胡等民族乐器制作,每年有近8万把乐器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近两年,二胡让这里脱贫致富,这里也成就了独特的“二胡文化”。

  一把二胡,奏响了产业发展新乐章!接下来,一起倾听这个小村庄拉出的脱贫致富曲。

历史悠久“二胡村”
技艺代代传承

68岁的高振保是乐泉村二胡的“代言人”

  68岁的高振保是乐泉村二胡的“代言人”。他做二胡在当地最有名,是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胡制作技艺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每年都有客户千里迢迢赶来找他买琴。其实,高振保的制琴手艺传承自他的爷爷和父亲。

  20世纪30年代,高振保的爷爷和父亲逃荒流落至南京、苏州一代。在这期间,他们发现当地的二胡很畅销。他们先是贩卖二胡挣钱,后又机缘巧合拜师当年的“琵琶圣手”、乐器制作大师周静梅,开始学做二胡等拉弦乐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振保的父亲回到郯城老家,办起了高氏乐器坊。因师从名师、所产乐器上乘,高氏乐器坊一度名扬苏鲁两地。

  1956年,高氏乐器坊并入当地集体创办的乐器厂,高振保长大后,也被父亲带进厂里学做乐器。1985年,乐器厂解散,代代相传的制作技艺随着生产技师的返乡被带回庙山镇各地。该镇陆续有十几个村子发展起二胡生产作坊,其中以高振保所在的乐泉村最为集中。

       时至今日,乐泉村120户人家中有96户常年从事以二胡、京胡为主的乐器制作,每年有近8万把乐器销往全国各地。
乐泉村120户人家中有96户常年从事乐器制作

琴声悠扬
发展前景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

  26岁的高涛,是高振保的本家晚辈。他曾跟着父亲和爷爷参加展会,了解到国内市场上的二胡有一半出自他们村,认定做二胡是个不错的出路。2010年,高涛放弃高考,选择回家做二胡。在外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他父母却并不反对:“上了大学也还是要工作,不一定比做二胡的前景好。”

  2015年前后,高涛开网店销售自家的二胡。老一辈人完全靠跑展会拉客源,在他看来是属于点对点销售,不如网店的点对面高效。摸索了一年多电商门路,他在网店上又增加了配件销售、乐器维修等服务。2016年,他的网店盈利达到6万元。
高涛将自家制作的二胡商品拍照上传至网上

  与高涛试图转变销售模式、扩大客户群体的思路不同,22岁的蔡景旭想在二胡制作创新上下功夫。他先后到广州、河北、济南等地,拜师学习机械雕刻技术。他把浮雕、精雕、三维浮雕等加工技术用到了二胡制作上,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雕刻各种纹饰或标志。不仅本村的其他作坊到他这里加工二胡,就连外乡镇的生产商都发来订单。

政府搭台
奏响二胡产业发展新乐章

  乐泉村南侧的文化广场上,有一座二胡样式的雕塑,来到这里的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村子特色。雕塑北侧的大楼内分别设有二胡博物馆、展览馆以及大师工作室、演艺大厅。这几个场馆由庙山镇政府和齐鲁石化公司共同出资建设。

   “很惊讶,没想到这个小村子还有如此深厚的文化根基。”2017年2月份,来自齐鲁石化集团的涂翔作为省派第一书记到乐泉村任职。进村入户几天后,涂翔胸中涌动着一股激情。他看到这里的乐器作坊干得热火朝天,四方四棱的木料被农户巧手打造成一把把精美的传统乐器,销往全国各地。
乐泉村南侧文化广场上的二胡样式雕塑
驻村第一书记 涂翔
  朴实的农户太过于专注自家的乐器品质是否过关,没有多少人拿出心思筹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涂翔感到应该做些工作,把乐泉村的手艺和乐器做大做强。这个想法与当地镇政府以及其他驻村干部的思路不谋而合。

  短短半年多的时间,他们完成了筹资8000万元建设二胡文化旅游产业园和二胡产业园,建起了二胡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并创造机会大力宣传乐泉村的二胡产业。
       同时,加大新型电商培训,发挥网络销售优势,推广二胡直播平台销售模式,通过直播平台建立电商客商零距离沟通渠道。规划家庭式作坊产业园,做强二胡产业发展综合体,发掘二胡文化旅游资源,蹚出二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齐鲁网·闪电新闻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