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兰考,焦裕禄奋斗了475天的地方。
如今,我们穿行在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会看到,曾经大大小小的84座沙丘已变成了“绿色银行”。
50多年前,焦裕禄带领着兰考乡亲们翻淤盖沙,用柳编筐抬起一筐筐的胶泥,种下了2000多棵泡桐树。
焦裕禄走了,他亲手种下的那棵树苗还在,当年跟他一起种树的人还在。这棵长在兰考人心上的树,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焦桐”。
魏善民和他的父亲坚守了56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天天守护着“焦桐”。
近日,在山东卫视《传家宝里的新中国》节目中,曾跟焦裕禄一起种下那棵树苗的魏善民来到节目现场。他的传家宝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柳编筐,他要分享的是焦裕禄和这个筐的故事……

焦裕禄和他一起用这个筐来抬胶泥
“他是我们兰考的恩人啊!我们在一起用它抬过胶泥。”魏善民依然清楚地记得焦裕禄是1962年12月6日调到兰考县的。这里每到春天就会刮大风,走在外面时,头上身上全是沙土,回到家里时,厨房案板上也是沙土。“焦书记啥都没看见,就看见沙丘了。我们大队大大小小84座沙丘。”魏善民说。
那时的兰考风沙肆虐,一亩地只能收41斤左右的小麦。每年还要留出来年用的种子,留出喂牲口的部分。最后,一年一个人能分到的小麦只有13斤。
为防治风沙,焦裕禄到兰考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翻淤盖沙,用“扎针贴膏药”的治理方式,带领兰考群众广泛栽植泡桐树。
“当时的沙土太厚,栽上去的树很难成活。焦书记就想到把淤泥装进筐里,再抬到沙土地里种树,这样树就能栽稳了,水分也不会流失太多。”于是,柳编筐就成了当时家家必备的搬运工具。
21岁的魏善民和焦裕禄分在了一组,这份特别的经历,使他对这个柳编筐怀有深深的感情。“焦书记说,今年咱们栽了树,下一年咱自己培养苗子。”就这样,2000多棵泡桐树迅速栽起来了,50多亩地上有了生态林。
回忆起跟焦裕禄同吃同劳动的生活,魏善民说,焦裕禄不管好活孬活,拉粪、锄地,他见活就干。焦裕禄鼓励乡亲们加油干。“干了几年之后就有吃的了,咱们会一年比一年强的!”焦裕禄对魏善民说,“小伙子,这边什么都不争,就争个‘干’字。说干,几年就好了;要不干,就受罪。”

两代人坚守56年守护“焦桐”
今年77岁的魏善民就是“焦桐”的第二代守护人。不管刮风下雨,每天5点多,他都会骑着车子去“焦桐”树下走一圈,为它培土、浇水、扫落叶,照看“焦桐”,给参观的人们讲述焦裕禄的事迹。

2000多棵泡桐成了“绿色银行”
48年来,魏善民乐此不疲,像照顾自己的亲孩子一样来保护“焦桐”。用他自己的话说,可把这棵树给管到家了。
但是2016年可把魏善民急坏了。那年4月,本是桐花飘香的季节,而“焦桐”一朵花都没有开。经过咨询研究,魏善民发现了问题,原来是地面硬化影响了根系的呼吸。于是,他找来水泥钻,在地面上打了131个孔,扯来水管一个一个地浇水,每天浇灌6遍,连续浇灌5天后,把“焦桐”给救活了。
2017年,魏善民用“焦桐”根培养出9棵幼苗,栽种在了兰考泡桐林,如今9棵幼苗正茁壮成长。今年,“焦桐”56岁了,附近的泡桐林繁衍出二代、三代,成了兰考的“绿色银行”。这些树木可以做家具、板材,还可以做乐器,如琵琶、二胡、古筝等,并出口日本、新加坡、英国、美国等。
2017年3月,河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兰考正式退出贫困县。
兰考成为河南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这条脱贫之路是对焦裕禄精神最生动的践行。3年脱贫7.7万人,这份成绩单是对焦裕禄同志最好的纪念。
“焦书记是个好人,是山东人,淄博的。他全心全意为人民呐,光想着群众,就没想过他自己。群众啥时候也不会忘记焦书记,不忘他实实在在为群众干活。他死时太年轻,就撇下这一棵树苗。”魏善民说,“只要自己身体好,我就想继续把这棵树看护下去;要是身体不允许了,就交给三儿子继续把‘焦桐’照看好。”
魏善民的三儿子说:“我会继续把‘焦桐’照顾好,继承爷爷和父亲无私奉献的精神。爷爷常说,焦书记是个好人,咱一定要把焦书记这棵树照顾好,把焦书记的精神传承下去。”
传承艰苦奋斗的“焦裕禄精神”
人们不会忘记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他用生命诠释了人民公仆好榜样。
“焦裕禄精神”犹如一座丰碑巍巍矗立,诠释着新中国“创业者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追求。
人们也不会忘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到处洋溢着创业的激情:大庆石油会战,“铁人”王进喜成为一面旗帜;林县人民开凿“人造天河”——红旗渠,成为亿万农民“愚公移山”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三线建设,吹响了西部开发的号角;屠呦呦和团队成功研制出青蒿素,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十年余攻关,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还在不断突破。
还有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张富清,60多年来刻意尘封功绩,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退伍后仍担任村支书25年,带领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群众治山治水、脱贫致富……
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着中国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齐鲁网
作者:崔维莉
发稿时间:2019-10-12 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