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防洪,不能生产!搬迁村成了“空心村”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黄河,既用她慷慨的乳汁温柔地哺育着我们,也会突然降怒掀起洪水猛兽让人喟叹不已;黄沙,既造就了肥沃温润的三角洲,也让很多有生命力的土地变得盐碱不堪。黄河与山东的故事,难舍难分中充满了爱恨纠葛,但齐鲁儿女从未停止过探索与母亲河的共存之路。
滩内外土地置换不等,搬迁村成了“空心村”
  1996年8月,黄河发生特大洪水。灾情过后,山东省委省政府迅速筹划重灾区的搬迁工作,政府出资有规划地修建了搬迁新村,菏泽市东明县多个滩区村庄被纳入其中。
  这次搬迁只是暂时解决了居住安全的问题,但村民的耕地仍然留在滩区里,马上到来的劳作季让更多问题暴露了出来。
  菏泽市东明县沙窝镇车卜寨村村民贾运德向闪电新闻记者回忆当时的情况:“当时没有桥,运输条件很有限,早上一早起来,九点、十点还到不了地里。”
  针对这种情况,有的村庄提出了新的想法,是否可以进行滩内外土地的置换。让搬迁居民在身边有部分耕地,满足日常劳作的需求,但执行起来又遇到了问题。
  菏泽市东明县菜园集镇洪庄村村主任徐等宽称:“滩区内一亩三分地,换滩区外一亩,当时老百姓很有意见,都是好耕地,一亩换一亩才对。”
  为了耕作方便,不少已迁出来的滩区居民,又回到滩区内生活,承载着美好愿望的搬迁村成了“空心村”。
既要防洪,又要生产!如何解决?

  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殿魁介绍称:“要把黄河的安全和滩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的富裕统一起来,得有个合理的结构。既能防洪,又能生产。”
  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在黄河滩区陆续实施了一系列居民外迁安置、修筑避水台、建设撤离道路等工程,但总体来看,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低、土地调整困难等诸多原因错综交织,效果一直不甚理想,滩区百姓的水患之苦、民生之艰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闪电新闻记者 刘皓天 编辑 张洁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