茁壮成长!“寿光标准”全国推广

买到全国、卖到全国、种到全国!看寿光如何影响我们的“菜篮子”

来源:齐鲁网     时间:2020-12-31

  倘若我们从空中俯瞰,东经118°32′-119°10′、北纬36°41′-37°19′的地理坐标内,连片的蔬菜大棚星罗棋布,艳阳下灿若“白色海洋”。

  这里是山东寿光。

  从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开始应用,历经30多年,寿光成长为全国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探索出了独特的“寿光经验”“寿光标准”并向全国推广,为全国各地蔬菜保供稳价、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买全国、卖全国!

  寿光打造全国最大蔬菜集散地

记者实地探访寿光农产品物流园

  凌晨两三点,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时,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已是车水马龙。

  菜商纪振男经销蔬菜20多年,他告诉记者,最近他每天都有几十吨菜花从外省种菜基地运来,在这里配菜后发往全国各地。

  如今,“买全国、卖全国”已成为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的标签,这里年交易量300万吨至350万吨,交易额达70亿元至100亿元。

  然而当初,寿光蔬菜市场是被“骂”出来的……

  寿光老百姓素有种菜的传统,吃不了的菜就拿到马路边去卖,逐渐形成了“马路市场”。这便是寿光最早的蔬菜市场。

  “在寿光九巷那个地方,老百姓自发形成了个马路市场,但占道严重,有时一堵两三个小时,司机一到这里就骂。”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告诉记者,“我采取的措施就是划出一片地来让老百姓交易。”

  调研后,王伯祥在当时的寿光镇九巷村划出一块地,专门给菜农交易。1984年,一个全新的蔬菜批发市场在九巷村建立起来,开创了产地型蔬菜批发市场的先河。

上世纪80年代寿光蔬菜市场

  随着客源不断增多,2009年,寿光蔬菜市场从九巷村搬到了现在的农产品物流园,规模扩大到3000亩。现场还配备了蔬菜交易区、理货配送区、电子结算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区域和配套设施。

  新的物流园市场实行电子结算,交易者们不再有欠账、收假钞等顾虑。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办公室主任国明茜说:“我们成立的电子结算中心,采用的是一卡通的结算方式,从进场到出场整个的流程环节,整个的交易信息我们都有。”

  除了功能完善、手段先进,寿光蔬菜市场还有一大独特优势,产地优势。与众多市场截然不同,寿光蔬菜市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产地市场。这里常年种植蔬菜达60万亩,品种多样,多年积累的技术、品种等优势更是其他市场无法比的。

  每天凌晨,物流园的质检员就穿梭在交易大厅,对蔬菜进行取样,抽检蔬菜的农药残留等情况。“如果他们的产品不合格了,我们就通过溯源系统找到他。在寿光,现在谁敢把菜种得不合格了,那他的棚今年肯定不用种了。”

寿光农产品物流园里繁忙景象

  品质高、质量放心,让寿光菜赢得了圈里的好口碑。品种多、物流畅通,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菜商们。“全国人为啥到你这来买?因为他需要品种很多,寿光能一站式购齐。其他的地区不具备这个条件。有可能我要20个品种,我在物流园就都买齐了。不可能买20个品种,我跑20个地方去买。谁也耽误不起这个时间,而且成本要高得多。”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彬雨说。

  “在这一个地方,能把我们需要的菜全部配齐。”大刚是辽宁的蔬菜经销商,每天就要从寿光发回辽宁10多种菜,约4万斤。虽然如今的东三省已形成了比较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但在寿光进货20多年的大刚始终没有转移。

  像大刚一样众多的菜商们,连接着菜农、交易市场和我们每一个家庭的餐桌。现在寿光有了到北京、哈尔滨等地的“绿色直通车”,有了到日本、韩国的“海上通道”,有了到美国等国的“空中走廊”。这些海陆空通道缩短了菜园到餐桌的距离。早上在寿光摘下的蔬菜,晚上就能走进北京的家庭、甚至韩国的家庭。生产者不再为卖菜难,消费者不再为买菜愁。

  保供稳价!

  寿光成为全国蔬菜供需、价格“晴雨表”

  全国各地的菜商扎堆于此,寿光蔬菜市场越做越大,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商务部专门牵头,选择有代表性的蔬菜,采集成交价格、成交量、成交金额等数据,编制出指数信息。2011年寿光正式发布中国第一个蔬菜价格指数——寿光蔬菜价格指数,成为全国蔬菜价格和交易趋势的“晴雨表”。

寿光蔬菜价格指数:2020年市场月价格综合指数

  这里成了全国蔬菜的价格形成和发布中心。据了解,寿光蔬菜指数设立于寿光市农产品物流园,分为“寿光蔬菜价格指数”和“寿光蔬菜物流指数”两部分,为全国菜农、收购商提供价格信息服务。

  “专业人士每天发布价格,每周分析走势及未来指数,给种植户生产提供指导,引导流通环节合理调配。”国明茜说,如果某种蔬菜价格出现大涨大跌,他们会及时发布预警,也给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寿光农产品物流园

  作为全国人民的“菜篮子”,寿光为缓解各地买菜贵、卖菜难,搞活农产品流通做出了贡献。目前,寿光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也成为成为首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蔬菜直供基地。“寿光蔬菜”注册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寿光蔬菜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集群之一。

  从寿光走向全国!

  “寿光标准”全面升级“全国标准”

  在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寿光菜质量好,是多位批发商的共同看法,“特别是本地菜”。

  作为全国冬暖式大棚的发源地,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寿光积累形成了全国领先的蔬菜种植技术和丰富的“寿光经验”。

  如今,“要种设施蔬菜,先到寿光取经”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但与传统的农业生产不同,现在的菜农不再仅仅依靠经验积累。蔬菜从种到采摘的全过程,时时都有数据可参照。寿光已有大棚建造及管理设备研发企业600多家,种子种苗企业433家,叫响了“温室大棚、寿光制造”这一响亮品牌。

从产地环境到栽培技术,一整套系统的“寿光标准”缘何能被被输出到全国各地?

  2018年7月12日,中国蔬菜产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在寿光成立。该中心由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建立,是国内唯一的蔬菜质量标准方面的国家级平台。从此,“寿光标准”上升为“全国标准”。

  什么是“寿光标准”,“寿光标准”又是怎么来的?自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建立以来,寿光市成立了包括4名院士在内的67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和46人的本地专家团队,作为标准中心的技术支撑。国家级专家委员会从产地环境、种苗选择、栽培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凝练出“寿光标准”。

  “在相关蔬菜标准起草和制定过程中,我们向大量菜农、种植企业、基层技术人员争取意见。通过广泛收集数据,统计和修正,再经过专家审核审定,逐渐形成各方认可的行业标准。”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标准科农艺师夏海波说。

  在征求意见时,寿光市文家街道一位从事30年农技推广的技术人员,提出这样的建议:“为了让黄瓜提早上市,很多菜农会在长出第5片叶时开始留瓜。这样会导致瓜蔓长势弱,反而降低产量,影响收益。建议等黄瓜长到第8片叶时开始留瓜,此时黄瓜棵积累的营养较充足,既能生产出优质瓜,又能保证瓜蔓正常生长。”

  夏海波说,在黄瓜全产业链管理技术规范中,他们就把“8叶留瓜”写进去。这个标准不仅在寿光适用,在全国也是适用的。

  目前,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已经集成2348条相关标准,启动112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研制工作。众多蔬菜质量标准正在由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的大楼,加速走向田间的大棚。近几年,寿光的大型企业带着“寿光标准”先后走进了雪域高原日喀则,江西井冈山、瑞金,贵州遵义,陕西安塞等地,建起一座座标准化蔬菜大棚,手把手地教村民们种起“寿光菜”,带动全国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之路!

  “我们很感谢山东,很感谢山东寿光来给我们指导产业。每年种什么品种,用什么技术种,产品怎么销。这是整个产业链上的帮助。”江西省赣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吴至海说。短短几年的发展,赣州的大棚蔬菜成为赣南脐橙后又一个百亿产值的富农产业。

  赣州几十万亩蔬菜基地的土地上,生长出了“寿光菜”,让七万多贫困户迎来了好日子;也吸引着当地大学生返乡,开始了他们人生第一次创业。俞政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告诉记者:“蔬菜产业是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我们这里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工程认证基地。人们总要吃菜,这个东西永远不会没落。”

  但是,想带着“寿光标准”在各地落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18年8月,在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牵线搭桥下,有着多年大棚蔬菜种植经验的林玉华带着“寿光标准”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解决方案进驻江西宁都,与当地政府合作,发展大棚蔬菜。想法虽好,可当地老表根本不买账。

  “我们这里是种稻谷的,你们山东人来我们这儿建棚,有些老人去阻拦,说我们的地不租给他,租给他就没饭吃。”村民孙罗秀说。

  一来,乡亲们之前压根儿没见过蔬菜大棚;二来,这里遍布山地丘陵,气候多雨且变化异常,水稻连作还导致土壤板结,地理、气候、土壤条件似乎都不可能种出大棚。

宁都土壤板结严重,技术员深耕一趟下来,犁的齿轮都被石头打烂了。(林玉华拍摄)

  “他们传统的观念是辣椒就是2000斤的产量,你说一万多斤就不相信,他就不相信,他能认可吗?”林玉华告诉记者,要取得认可,就得让村民眼见为实。当年,他决定先建示范中心,并把示范中心里的5个蔬菜大棚,免费提供给贫困户种植,买种苗的钱由企业先垫付。但这样的优惠条件,也没能打动几户村民。

  最终,5个贫困户,1户1个大棚,林玉华带着从寿光来的蔬菜技术员,全程帮助生产管理。“先深耕,但是地里全是石头,一趟下来,所有犁的齿轮全打烂了。后期再开始旋耕,再捡石头,加入谷壳、生物菌剂、消毒剂添加进去,再进行一次深耕,达到30公分,再进行起垄。”林玉华说。

  技术员还手把手地教村民们按“寿光标准”来种植,村民们也是有样学样。村民孙罗秀告诉记者:“苗子距离,几十公分一棵,都是他们来教的,全套给我们一条龙服务。”

在技术员3个月的指导下,贫困户落孙罗秀全家实现脱贫。

  贫困户孙罗秀免费种植的6亩大棚蔬菜,3个月后收获第一茬豆角,收入2万多元,全家实现脱贫。这个消息一下炸开了锅,村民们纷纷来到示范中心,要求种植大棚。孙罗秀告诉记者,现在自己有3个棚,最大的一个有18亩多,天天有十几个人在这里做事,这些绿油油的蔬菜都是自己的希望。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目前“寿光标准”已输出到全国20多个省市,常年有8000多名技术人员在外指导蔬菜生产,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按照“寿光标准”来种植。从技术服务到标准输出,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种下一棵棵蔬菜种苗,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而在寿光,经过两年的建设发展,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已集合了蔬菜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和研发中心、质量安全评估和预警中心、品牌培育和品质认证中心、信息交流和技术服务中心“四大中心”,聚集了丰富的专家队伍,制定了国内首个《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生产技术规范》,建成了国内面积最大、棚型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蔬菜标准试验验证基地,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创新高地。

  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标准科农艺师夏海波认为,起初寿光的技术人员向外传送寿光温室建造、蔬菜种植等技术,凭借的还是自身的经验积累。今后,依托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优势,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将不断总结提炼“寿光标准”,形成在全国可复制能推广的标准化模式,推动全国蔬菜产业的提档升级。“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全面推行从种苗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通过执行标准,让好产品有标可依,实现蔬菜高质量、高品质、高颜值。”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副主任付乐启说。

  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在农业产业化方面一直引领风气之先。近年来,寿光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从种植北方地区群众冬季吃的“一棵菜”到每年举办一次菜博会,寿光由农业起步。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寿光以农业培养工业、带动三产服务业,构筑了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进入21世纪,寿光不断推动蔬菜产业组织化、智慧化、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安全为底线、以科技为动力、以品牌为引领、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组织化发展为路径的“六位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化“寿光模式”,不断提升蔬菜种植的技术、品质和效应,助力“寿光模式”领跑全国。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讲话中肯定“寿光模式”。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寿光模式”也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为其它地方更好地寻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板。

  如今,新一轮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农业生产的“绿色革命”正从寿光推向全国。(综合齐鲁网、新华网、大众日报、大众农村、潍坊日报等)

  >>>延伸阅读

  “最美奋斗者”王伯祥:寿光蔬菜产业的推动者

  如今,人们坐火车或是驱车路过山东寿光时,都会被成片的蔬菜大棚所震撼。

王伯祥(资料图)

  不少人说,寿光今天的发展成就,和王伯祥的蔬菜产业推广密切相关。在寿光任职的5年里,王伯祥心怀为民之心,集中力量做了三件事:一是推进蔬菜产业化;二是开发寿北盐碱滩;三是为工业翻身打基础,让寿光人从此鼓起了口袋、挺起了腰板。

  推广冬暖式大棚至全国

  造福一方百姓

  1986年,王伯祥上任寿光县委书记时,当地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百姓手头还是很紧。“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老百姓没钱,咱得想办法。”王伯祥说。

  1988年腊月,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给王伯祥捎来顶花带刺的鲜黄瓜,说东北有人会种“过冬不生炉的大棚”。

  “种蔬菜一年就能成万元户。”王伯祥决定先试点,共产党员先上。但建大棚要砍20多亩青玉米,当时的观念还是“以粮为纲”,“杀青”责任谁来负?“损失县里补偿,政治责任我来承担。”王伯祥给大家吃了定心丸。1989年,17个黄瓜大棚获得成功,涌现首批种菜“双万元户”。

  三元朱村能搞,其他地方也可以搞。1990年,王伯祥主持在全县推广了5000多个蔬菜大棚,均大获成功。农民纷纷效仿,还推广到全国各地。

  王伯祥回忆,往事历历在目。“一个人做了一件事情,有了成果,普遍推开的时候,心情激动也高兴。”

  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其实最初是被“骂出来”的

  菜种出来了,销路也要做好,得有市场。然而最初寿光的蔬菜批发市场就是被“骂”出来的。

  “当初老百姓自发形成了个马路市场,但占道严重,有时一堵两三个小时。”王伯祥说,“司机到了这里就骂。我采取的措施就是划出一片地来让老百姓交易。”调研后,王伯祥在当时的寿光镇九巷村划出一块地,专门给菜农交易,随后逐步扩大。多年以后,交易点搬到了现在的寿光农产品物流园。

  把盐碱地变成“聚宝盆”
  发展寿光工业企业

  在任5年多,王伯祥除推动蔬菜产业化外,还定目标树标杆不拘一格选人才,发展寿光工业企业;并组织寿光北部大开发,将盐碱地变成了“聚宝盆”,开发出虾池、盐田、棉田,使其变成全县的“粮仓”和“银山”。

  1991年,寿光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王伯祥调任潍坊市副市长。他留下的,是20多万个蔬菜大棚,是120万亩棉田、盐田、虾池,是4854家企业,是10万多个“万元户”,是百姓认可的干部队伍……寿光老百姓至今仍亲切地称他“我们的伯祥书记”。2009年12月31日,王伯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同志亲切会见,评价“王伯祥同志是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2018年12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综合光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