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熟菜香 中国菜乡呈现现代农业新气象

来源:齐鲁网     时间:2020-11-30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今的寿光处处呈现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农业、农村、农民新气象,并伴随着“寿光标准”的输出让更多的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让“寿光大棚”所到之处一年四季果熟菜香。

寿光上榜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寿光蔬菜大棚17.3万个

  年产蔬菜450万吨

  补钙菜、降血压辣椒、高维C辣椒……在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一个个功能性蔬菜品种让人耳目一新。来自国内外蔬菜最新品种和技术,都在这里展示。

  以往各地蔬菜在寿光“诸侯争霸”抢占市场,但是现在,各类品种和技术在这里参加蔬菜界“奥林匹克”竞技,谁在寿光站稳脚跟了,就能在全国同行业拔得头筹。

  如今,一群把大棚蔬菜种植称作“玩棚”的年轻人,正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福利: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浇灌等都可远程监控、调控,一部智能手机就可替代不少劳作。

  这是“中国蔬菜之乡”的新气象。

  1.6万个大棚应用物联网智能管控

  劳动生产率提高200%

  从第一代到第七代,寿光是中国冬暖式大棚迭代更新的践行者。目前寿光新建智能化大棚80万平方米。一个新建大棚,就是一个标准化、智能化的“蔬菜工厂”,大幅提升了设施蔬菜生产智慧化水平。

物联网的应用改变寿光蔬菜大棚的管护模式,工作人员正用手机操控多功能机器。(图片来源:新华社)

  自从大棚安装了水肥一体机、自动补光灯等设施,原来一对青壮年夫妇只能管理2亩左右的大棚,现在能管理5亩以上的大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寿光成为“棚二代”,李万庆就是其中的一员。“新建的两个大棚建棚投入在120万元左右,到现在生产了还不到一季,俺已经净挣了29万元。你看,回村当个‘棚二代’,这条路子走对了。”李万庆自豪地说。

  年轻人利用新科技的智慧无处不在。他们改变了家乡的农业劳作方式、也改变了家乡人的生产观念。东斟灌村的小伙李万敏从淘宝买了一架大疆无人机,与电动车上拆下来的降压模块进行拼装,自制成了新的喷洒设备。站在自家300多米长的大棚外,他熟练地操控着手中的控制器,无人机在空中飞驰而过,轻松取代了人工手喷降温剂的老办法。周边邻居也享受着这个“黑科技”的福利,提前几天跟李万敏预约,就能省时又省力。

  物联网技术深深影响了这帮年轻人的生活,也逐渐影响着深耕农田一辈子老农人。

  “小度、小度,打开孙明山东区的补光灯。打开……孙明山……东区的……补光灯。”50岁的菜农孙明山正操着寿光口音的普通话,乐于尝试着农田里的新科技农具。从2016年到现在,经过与科技人员的不断磨合,他大棚里的高压雾化机也已更新到第四代,能够实现增湿、降温、消毒等多种用途。

  他们都是“玩棚”的新农人。这既透着寿光人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折射着他们以苦为甜的奋斗精神。

  如今寿光的蔬菜大棚建设进入“园区化”阶段。位于寿光市田柳镇的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只见一排排钢结构冬暖式大棚整齐排列,太阳能路灯立在路边,平展的水泥路可供两辆大型农用车轻松会车通过。种植户的三轮车、小货车、小汽车有序地停放在大棚门口。

  王张波今年44岁,是田柳镇崔家庄村人。“这么宽敞、高大、通风的大棚,自己建的话没有50万元可建不好,不过我是跟园区租的。”王张波说,大棚内配置了水肥一体化等智慧农业设备,园区内还有农资超市、检测中心、蔬菜交易市场,“我签了5年租期,一次性交了17.5万元租金,比自建大棚省心多了”。智慧大棚到智慧农人,从种子培育、技术培训到市场销售的统一经营,这里的科技改变着村民的生活。农户直接“拎包入园”,就能省心生产,达到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而在中国寿光智慧农业科技园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里,占地120亩的玻璃智能温室内一片忙碌的景象。这个“超级温室工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领衔设计,应用了120多项专利技术。

  智能玻璃温室是荷兰农业最具特色的代表作,而这里要打造的是一个“中国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的样板,与荷兰的温室相比能降低耗能一半以上。

  在这个智能玻璃温室内有20多个机器人,可实现授粉、运输、喷药、巡检以及分拣自动化。2000多个传感器可以实现实时的云管控,原本需要人工的农业生产,当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将“飞”得更高、更远。

在“中国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内,机器人正在作业。(图片来源:中新社)

  现在寿光实现1.6万个大棚应用物联网智能管控,劳动生产率提高200%。同时,寿光还全面推行蔬菜质量全域网格化监管,把全市划分为28个网格,网格内的大棚、蔬菜交易、农资经营全部纳入监管,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全流程可追溯,保证每一颗蔬菜健康。

  在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寿光的蔬菜也开始品牌化。目前寿光成为首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蔬菜直供基地。“寿光蔬菜”注册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寿光蔬菜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集群之一。

  现在寿光已涌现出“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20多个,推出桂河芹菜、浮桥萝卜、韭亩地韭菜、37°西红柿等一批名优稀特农产品,全市“三品一标”产品超过300多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6个。全域80%以上的园区蔬菜以品牌的形式进入北京、上海等20多个大中城市的400多个连锁超市和高档社区,“寿光蔬菜”正逐步成为高端高质农产品的代名词。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审议,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明确要求。寿光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探索积累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经验。寿光不同于率先以工业推动发展、以开发资源促进发展,或者以大城市为依托带动发展的振兴之路,而是以蔬菜产业化引领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带动了“农民富裕、城乡融合、农村城镇化”。寿光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了实践路径,也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着寿光的力量。

  寿光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寿光以优异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城市越来越美,品质越来越高。行走在寿光城区,整洁的道路两旁车辆停放有序,公益广告牌设计新颖,还有焕然一新的老旧小区、造型优美的生态公园……这一切,让生活在这里的市民乐享着新生活。

  迎来蜕变的不止是城区,如今寿光的村庄的村民也有着新生活、新气象。“玩大棚”的韦孝忠说:“每天也跟城里人一样上下班,很有规律。大棚收入高,你对它尽心它也不会亏待你,称心如意。”

  蔬菜大棚提高了村民收入,也改变了村庄环境。就在大棚群的不远处,一排排两层小楼鳞次栉比,宽敞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家家户户门前绿树红花。

  “村民腰包鼓了,村庄环境也越来越好。”黄春海回忆说,以前只要一下雨,出门就是一脚泥,他2014年底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改善村庄环境。如今,蜕变成美丽乡村的黄家庄村,村民们都没有出去打工,还有很多钟点工来村里务工。“在我们村,只要勤劳,不愁没活干,幸福生活也都是这么干出来的。”黄春海说。

  航拍寿光“涂鸦村”

  艺术与生活碰撞出别样风情

航拍寿光“涂鸦村”

  东头村本来只是寿光市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村,但一群艺术家的到来打破了这个村庄的平静,他们用色彩浓烈的画笔在村民的院墙上作画,一幅幅生动现代的涂鸦作品将这个小村庄装点出别样的风情。

  80多名画家和美术院校的大学生前来义务涂鸦,他们以大街小巷作为舞台,以传统和地方文化为素材,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了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涂鸦作品。其中一幅15米高的涂鸦作品翻红绳的母亲,原形就是东头村的一名乡贤。画家用鲜艳的色彩和裸眼3D的绘画手法,充分展现了这个老奶奶慈祥和蔼的形象。

  乡村振兴看寿光生态宜居新家园

  行走在寿光的乡间道路上,芳华正盛,风景正浓,这是绘于寿光大地上的壮美画卷,也是广大乡村的真实风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寿光以“建设品质寿光、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迈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步伐。

  在寿光的洛城街道,浮桥村通过沼气池,解决了垃圾处理和村民能源使用的多个难题,有效改善了村环境。村民说:“自从沼气开通之后,村里干净多了!”像这样环境大为改观的村子在寿光遍地开花。与此同时,寿光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基本完成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一半以上镇街区通上了天然气。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通过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寿光着力打造了一个个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田园村庄。

  宜居的村庄,不仅要有蓝天白云,也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人居条件。如今,洛西社区、怡馨苑社区等近百个农村社区,新楼房拔地而起;洛城街道尧水五村联建,旧村改造如火如荼;360多个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硬件”建设跟得上,“软性”短板更需补足。寿光紧抓教育、医疗、养老“三提升”,让生态宜居的规格更高。“你所能想到的东西,村里那边的村委已经都给你想到了,幼儿园、小学都是公立的,他给搭建一个平台,你才能做一些东西。”寿光三元朱村村民王聪说。

  提升教育均衡化水平,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推广农村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寿光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为寿光所有群众免费办理民生综合保险,让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托起百万群众的获得感。

  2019年寿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4元

  近年来,寿光通过蔬菜产业发展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寿光市委书记赵绪春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寿光市在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他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寿光市将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做出新的贡献。

  “目前,寿光市共有蔬菜大棚17.3万个,年产蔬菜450万吨。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484元。其中,绝大部分来源于蔬菜及相关产业。到9月末,寿光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89.8亿元,较年初增加225.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77.8亿元,较年初增加93.5亿元。”赵绪春指出,农业特别是蔬菜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作用十分明显。

  乡村富了,企业空间更大,又带动了消费服务,良性共助。“伯祥书记”举了个例子:寿光农民有钱了,存款就多,按照金融机构要求,多存可以多贷,那时候乡镇企业正在崛起,一个县一年给企业的贷款,从几千万元到上亿元,帮助太大了,“企业好了,对农业的支持就更大,城乡市场不就活起来了嘛”。

  寿光居民存款一直较高,2018年居民存款余额超过1000亿元,其中80%来自农村居民,是山东省首个居民存款突破千亿元的县级市。寿光的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民市民化,农业助推工业、产业富民实现了产城互动、城乡融合。“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迈进,“能就业、有住房、享受同城待遇、有城市融入感”,富裕起来的寿光农民充分享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和福利。

  家里有地 身上有艺

  寿光大妈们忙完大棚扎堆练瑜伽

看寿光大妈们在大棚外的新生活

  “白天当农民、晚上当市民”,新型职业农民增多,农民市民化的脚步快了起来。物联网技术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让他们有了更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潍坊寿光有个村,对于瑜伽这么个时尚的运动,那里的大姨大婶们都见怪不怪了。一屋子大姐,算算平均年龄,也得50了。这些大姐,那可不简单,人家可都是家里有地,身上有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限年龄,一起来看看寿光大妈们的精彩生活。

  寿光的人民正见证着“互联网+”农业的致富新梦想

  在寿光,有一个因西红柿而闻名的地方——古城。在古城街道,有个有名的网红村——贺西村。一枚小小的西红柿俨然已成为菜农的“摇钱树”,让他们通过勤劳耕种实现了增收致富。

  而在抖音等传播方式盛行的新时代,西红柿彩绘将普通的村庄焕然一新。因此,古城这里又被赋予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番茄小镇”。

  走进古城的贺西村,映入眼帘的是笔直宽敞的道路、修葺一新的绿植、绚丽多彩的手绘墙……一幅幅美丽乡村的新气息扑面而来。贺西村种植西红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到了20世纪90年代,寿光蔬菜大棚兴起,古城种植西红柿才成为主流。王永是贺西村的一名普通菜农,虽然年纪不大,却是一个种了十几年西红柿的“老把式”,他家棚里的西红柿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早已被客商订购一空。粗略地计算下来,他家的3个棚一年能净赚十五六万元。

  通过种西红柿,村里经济收入增加了,并带动了旅游等其他产业的兴起。“番茄小镇”颜值爆表惊艳全网,成为周边游客争相打卡的“拍照胜地”,吸引大量市民前来参观,又反哺了村里的经济。在留住乡愁的同时,当地顺势引导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最终实现多方共赢,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走进寿光,走进寿光的其他村落,菜农的神情都是轻松的。物联网技术解放着寿光人民种植生产,“互联网+”农业助力着农民致富的新梦想。

  他们不缺技术,搞不定的时候有技术员;蔬菜好卖,每个村头都有合作社的交易市场;价格公道,寿光蔬菜已成为价格风向标。寿光,正在推动生产标准化、农业园区化、蔬菜品牌化、农民职业化、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正在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综合齐鲁网、新华网、大众日报、大众农村、潍坊日报、经济日报、红旗文稿等)